
前段時間,某化妝品公司產品被曝出三氯甲烷含量嚴重超標,“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”檢測的結果是合格,而監管部門多次抽檢、復檢均不合格,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?檢測的標準、方法不一致?還是有什么其他貓膩?拋開具體是非,沈陽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真實性、檢測結果的準確性,更值得關注。
隨著消費者對于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,越來越多的沈陽第三方檢驗檢測開始介入消費服務領域。這些檢驗檢測有些是商家為了招徠顧客主動去做,并向消費者提供檢驗檢測報告,有些是消費者為了圖省心、安心要求商家提供相應檢測結果。但這些第三方檢測機構都靠譜嗎?夠權威嗎?

此前便有媒體曝光過不靠譜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一些劣跡,比如,珠寶鑒定證書將“假玉”認定為“寶玉”,家電節能標識只要給錢就能申請,汽車性能評估結果可以按照申請方要求隨便填寫……
應該說,第三方檢驗檢測是一種門檻較高的技術性服務,對于檢測機構的資質及其認定活動,應該有嚴格的限制和監管,但現實中,消費者往往難以獲知獲取相關知識和具體檢測流程,而監管部門可能力不從心,以至于一些檢測機構可能為了利益而在檢測及相關報告上做手腳。
如何保證沈陽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準確性、真實性?對其資質的認證,檢測活動的監督又該如何進行?
為保證檢驗檢測數據的真實、準確、完整,一些地方曾出臺地方性檢驗檢測條例,比如要求相關機構主動向消費者展示其資質證書、認可證書,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供消費者查驗;檢測結果應該在合理時間內留存,以便存在異議時可以溯源;對于在檢驗檢測中造假的情況,除了責令改正、罰款外,還規定了從業禁止的條款,等等。
據測算,第三方檢驗檢測市場,在國內消費領域有著廣闊的前景,其市場潛力目前并未被完全發掘。一些第三方檢測機構僅僅因為經營中遇到壓力、業績不佳或者利益驅使,就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編造檢測報告、欺騙委托人、坑害消費者,這種行為不僅是在敗壞自身的口碑和權威性,更是在毀掉自己甚至整個行業的未來。
真實、客觀是沈陽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生命線,提高業務能力、杜絕弄虛造假應該成為這個行業及其從業人員的底線。因此,監管部門必須加強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準入認定、資質認定,將監督管理貫穿到第三方檢測服務的全流程中。同時,要嚴懲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弄虛造假行為,除了讓相關人員和企業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外,更應該給予懲罰性的行業禁入規則,把害群之馬徹底清理出第三方檢測的隊伍。當然,相關企業和人員也須加強自律,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義,堅守底線和職業道德,用真實的檢測結果護航市場秩序和競爭,護航公眾健康和安全。